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不會善用數碼科技?

我國已經進入光纖網絡和4G LTE無線網絡時代,但是,數碼鴻溝依然懸而未決。別以為我國通訊與多媒體委員會(MCMC)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至今我國3000萬人口,每100人即有144.8個手機通訊服務訂戶,我國就沒有了數碼鴻溝這回事。

數碼鴻溝並不是我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我國政府一直都在努力彌合這個鴻溝,譬如成立了一個全體服務供應(USP)基金,強制獲得頻譜執照的電訊公司,每年繳納一定數額的基金,作為在無商業利益的偏遠地區建立通訊塔和提供通訊和無線上網服務用途。

一提到數碼鴻溝,人們通常都會聯想到上網,因為資訊網絡發達的時代,即使家裡有了電腦,若不能上網,也只不過等於有了一部能看DVD、聽聽歌、看看照片、玩玩單機電腦遊戲的高級打字機罷了。上網,尤其是高速上網,僅是彌補數碼鴻溝的方法之一,另一個必備的條件就是上網的工具:電腦和智能手機。現在,這兩樣硬件都不再是奢侈品,價格也都相當便宜,儘管我們還不是每家每戶都有一部電腦,但可以肯定的是,幾乎人人都擁有至少一部智能手機。

網絡和工具都有了,為什麼還是有數碼鴻溝?關鍵其實是心態。數碼鴻溝並非只關注人們是否擁有電腦和手機上網的權益,而是要懂得善用資訊工藝和互聯網科技來改善個人生活和提升工作效率。一個人有能力買多少部智能手機和電腦,表面上,他擁有了數碼權益。如果他的手機都只是用來上上面子書(Facebook)、玩玩手機遊戲、用即時通或微信聊聊天,這些最基本的科技應用,並非什麼大知識,千禧年世代,一出生就會了。

公眾先入為主的觀念,都認為被歸納為無法擁有及使用數碼權益者,大多是鄉區居民。事實上,就算在巴生河流域這個發展區,還有些地區連電話線都沒有,更甭說上網了。無線通訊網絡理所當然的彌補了有線網絡的不足,成了上網的唯一管道,況且手機上網的數據通訊配套費用已大大調降,每天大概只需一令吉,某些地區甚至還可以用4G LTE高速上網呢!

地理環境限制造成的數碼鴻溝,因政府和各界的努力,目前已漸漸減少;包括其他因素如家庭收入、個人收入、學歷、語文等造成的數碼鴻溝。事實上,真正的數碼鴻溝並非只發生在偏遠鄉區,就算在大城市裡,還是有人不會善用數碼科技,以致出現了一種“不會善用數碼科技”新問題。大家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情況,或許會發現,很多人即使買了昂貴又先進的智能手機,卻只是淪落為一個資訊消費者,而不是創建者。

如果你把這種現象,理解為個人自由也無可厚非。大家不妨看遠一點,一個永遠只會消費的國家,必然也永遠被創建者所控制。知識就是力量,是永恆不變的真理。資訊工藝加上互聯網的時代,資訊更是無所不在,因此,個人要獲得力量,就應該懂得從浩瀚的資訊海洋裡,找出相關的知識,並加上創造力和創意去善用所得的知識,才是真正擁有及掌握了數碼權益。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網絡視頻將顛覆影視廣播業?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互聯網出現初期,某些專家(仙家?)就預言,電視廣播會被淘汰。事實證明並無此事。後來當視頻網站Youtube.com出現時,專家們都不敢預言了,因為當時的手機上網還未普及化,加上網速如龜速和高居不下的數據費等因素所限制,網民還不是那麼熱衷於上網看視頻。

然而,資訊工藝發展日新月異。近年來的手機不但夠強夠快夠方便熒幕又夠大,網速飆升數據費又降價,人們幾乎無時無刻都上網看視頻。連我這個不是專家現在也敢放豪言:“網絡視頻將革新電視廣播和電影播映”。注意的是,並非電影業被淘汰,而是影視業,或更確實的說是互聯網廣播的視頻業更加火紅!

日本某家手機遊戲公司製作了動漫連續劇,直接在Youtube開個頻道“播放”而不是賣給電視台播放。該出自同名手機遊戲的Youtube動漫連續劇,現在已經附上十多種語文的字幕,近來也獲得某電視台的青睞。這種反方向的發展,並不是很多人可以接受,也不是很多人可以做到。事實上,很多外國獨立電影和微電影製作人,都不再把首要目標定在電影院線或電視台播放,而是一開始就為了Youtube而製作。反觀本地,現在還有電影製作人為了爭取要在電影院播放“小電影”而上網幕資。

超過百年歷史的電影業,已經迎來一場革新的隨需播放(Video On Demand)和流媒體(Streaming media
)時代。以前一部電影製作費過億美元的黃金時期,很快就被幾乎零成本的微電影所取代。一直以來
由財大氣粗的跨國大企業壟斷至今的衛星直播和轉播,或許很快就被現場串流(Live Streaming)超越。必須在電影院戴上特製3D眼鏡才能觀賞的3D電影,已經移到家裡的3D電視,不久後即將轉到Youtube平台上,因為Youtube最近已經推出了3D視頻,可以通過
成本僅幾十令吉的Google Cardboard(手機虛擬3D眼鏡)觀賞。

大部分人必然會問“把耗資又耗時製作的影片,放在Youtube上免費給人看,怎樣賺錢?” 虧本生意當然無人做。賺錢的法子千變萬化,僅看電影票房收入,那是上個世紀的傳統想法。或許大家還不知道,Youtube即將推出收費的頻道。就算是目前的狀況,也可以靠商家投放的廣告短片賺錢。在商言商,製作電影是一項投資,當然存在風險。大投資製作了電影到電影院線播映,也未必一定穩賺,君不見很多外國和本地製作的電影都血本無歸嗎?

如果你還不能接受這個革新趨勢,那麼我再提出真人明星偶像的消失,你可能當我廢話連篇了。建議你上網去搜尋一下日本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Hatsune Miku)。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人工智能超越人類?

穀歌(Google)執行主席 Eric Schmidt 前陣子在一場與亞太區媒體進行的視像會議上表示,智能電腦或人工智能將在15至20年之內超越人類。這絕對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確確實實的掌握了這種核心技術,才大膽作出這樣的預測。

30年前,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已應用在電腦領域。機器學習構成了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系統,進而延伸成更廣泛的人工智能。穀歌在這方面堪稱世界第一,在1200種產品與服務內使用了機器學習,使電腦軟件系統變得更聰明。目前的大數據時代,也正好為機器學習提供了大量的樣本和案例,是最佳發展時期。

機器學習的發展成果跟普通人有什麼關係?雖然很多人一直認為人腦勝電腦,不過,人類發明電腦的本意,就是要電腦比人更聰明。以前,編碼人員編寫軟件系統使電腦認識事物,現在,人們編寫程式讓電腦自我學習。電腦有了學習能力又完成了學習過程,就會變得比人類還要“聰明”

智能電腦成形之後,為什麼你還要親自駕駛而不讓可以看到及感應更多的電腦系統來駕駛?同樣的例子是醫生,為何不讓接受過成千上萬樣本訓練的電腦系統來檢視你的X光片或磁共振成像MRI,然後提出診斷建議?穀歌深信,這些接受過千萬甚至數億次案例訓練的電腦系統,肯定比人類強,因為電腦看得更多、感應更多也學得更多,更不會犯下人為錯誤。

事實上,穀歌研究員已成功讓電腦系統從零開始學習玩電腦遊戲,最後電腦系統學到了取勝技巧,過關玩完了整套遊戲。還有,穀歌的自行車試行計劃,無人駕駛超過120萬英哩並無接到一張違法交通傳票。這一切都再在證明了機器學習的能力。機器學習應用在各種電腦和軟件系統內,人們的生活就更美好,因為電腦系統會更智能的瞭解人類的各種需求,並輔助人們完成各種任務。

試想一下,15年後,你的平板電腦裡的辦公軟件,已經變成了你的私人秘書,為你準備好一篇前期會議簡報和一份商業電郵的回覆草稿、你的智能手機自動下載了登機證和外國酒店的訂房記錄,還為你預約了外國的機場的士、你的智能車子上個星期已自動行車到你指定的車廠進行了定期維修、你的智能冰箱不但幫你補充了前幾天吃完了的有機雞蛋,還幫你訂購了這個月份的高血壓藥物……

儘管如此,機器學習是必須耗時通過大量的樣本和案例,才能學習到某項技能(知識)。相比之下,人類卻有智慧,通常一點即通,甚至舉一反三,因為人類會思考,也能領悟和頓悟,機器和電腦當然沒有這種靈性和智慧。未來數十年之內,人類不太可能仿造人腦。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大數據統領天下?

為什麼現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和追捧大數據(Big Data)?因為從大數據中找到的“金礦”,可以讓人“預見”一些事物,從而作出最佳決策和做好準備,甚至可用來為公司增加盈利或改善人類生活素質及帶來幸福。

簡單的說,大數據就是一種龐大到現在暫時還無法利用人工甚至小電腦去處理成人類可以解讀的資訊,譬如用戶超過10億人的面子書大數據、數千萬計的信用卡用戶大數據、全世界的天氣地理大數據等等。大數據包羅萬象,只要能量化和收集及儲存的資訊都是大數據。大數據最常應用於科學研究、氣象學、基因學、醫療研究、衛生學、社會學、金融財經、市場行銷⋯⋯

其實,大數據並非新事物,很早以前就有了,大的如全世界貿易數額、一個國家的人口普查,到一家公司的顧客名單和個人的消費記錄等,只不過現在電腦網絡科技發達,人們才能快速及大量的收集更多數據而已。至於如何從浩瀚的資訊裡,找出有意義又容易讓人瞭解的個人生活消費習慣、國家人口流動、地球的氣候變化、傳染病的傳染和擴散等,就是一門最新的行業:數據挖金(Data Mining),也可叫做“發現知識”。

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從大數據裡發現了一個現象:每次颱風來臨前,一種草莓餅乾的銷量就會增加7倍。於是,每次颱風來臨前,沃爾瑪就把該款草莓餅乾移到收銀櫃檯前,方便顧客購買。沃爾瑪也經常研究社交網絡的大趨勢,一旦發現社交網絡上出現很多人談論某種食品,就立刻引入店裡發售。

大數據並非大企業大機構的專利,個人或小商家,要研究大數據並不一定要用到高科技或大型電腦。平時只要細心留意顧客的消費習慣,多關注市場新趨勢,或許就能從中找到靈感。舉例本地的榴槤小販,都知道顧客吃了榴槤最怕 “上火” 和那股揮之不去的氣味,而民間有傳言指某款運動飲料,可以 “降火” 又可以消除榴槤氣味,不妨就在店裡加賣有關飲料和附送一次性手套,既能滿足顧客的額外需求,也可帶來更多盈利,更能贏得顧客的口碑。

前述的都是一些簡單的大數據應用例子。大數據的關鍵:必須要有大量的資訊,才能宏觀的找出更精準的價值點。歸根究底,大數據也就是人類追求知識的過程:從海量的大數據裡找出有價值及有用的資訊,再把大量的資訊消化成知識,最高境界就是知識轉成智慧。也因為大數據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對全世界的影響必然深遠。今後,誰掌握了大數據,他就擁有一片版圖;誰能從大數據裡挖到金,他就可以統領天下。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隨需列印是出版業的救星?

大經濟低靡,大環境迷茫。當下生存之道,惟有創意和創新,但說易行難。世界創意之神——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喬布斯是要人們“永不滿足,即使得了大智大慧,也要假裝什麼都不懂的從傻瓜開始。”

創意是用新方法做現在做的事,創新則是用新方法做新的事。譬如,網購就是一種用新方法做現在生意的創意;發明新手機則是一種用新方法做新事情的創新。創意和創新,適用於個人和企業。

從筆者比較熟悉的出版和印刷業談起,讀者或或許比較容易理解。以前,我們寄信,要自己出錢買信箋、筆、墨、信封及郵票,交給郵政局處理。傳真時代,信或文件寫好了,用傳真機傳真過去就行了。電郵時代,用電腦創建好了信或文件,只需按一個鍵即送抵收件者郵箱,他要看或要用時,可以自己列印出來。雲運算時代,信件或文件儲存在雲端伺服器內,授權的收件者可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登入雲端伺服器讀取或下載。印刷成本由寫信人轉移給收件人,不少政府的表格也是這樣讓公眾下載列印。這就是時下盛行的隨需列印(Print on demand)。

看大一點,以前要當作家出書或賣雜誌,必定要找出版社和印刷商,而且還有一定的最低數量(至少1000本)。隨需列印出現後,作家親自(或委託編書者)把書連封面一起製作好,上傳到亞馬遜網絡書店,挑選紙質、封面設計再定售價就可以賣書了。亞馬遜不會印一大堆實體書存在世界各地的倉庫,而是收到訂單時,才在最靠近買家的隨需列印店(可以是合作夥伴列印商),按照該書的原本檔案列印該書,然後火速付運給買家。

大家或許以為,隨需列印的成本比較高,對買賣雙方都不划算。但是,當你有一定的數量時,成本就自然降低,長遠來說,還是有利可圖。本地一家雜誌集團,因庫存了太多過期和退貨雜誌,導致現金難以周轉而憤然投資一大筆,買了一套電子列印機,開始隨需列印業務。該集團每次印出來都是新雜誌,可保證讀者收到的每本雜誌都是新的,再也沒有賣不出的雜誌和退貨,更延長了雜誌的“壽命”,讀者甚至可以買到絕版書和過期雜誌。該集團,將來也可能開拓一項隨需列印服務,幫其他小型出版商或剛出道的作家印書。

隨需列印也節省了產品商家的成本,不必再印多種語文的說明手冊,只需把用戶手冊製作成PDF檔,放在網上,用戶可隨時隨地瀏覽或下載列印。產品包裝不必放入多本各種語文的手冊,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也縮小了包裝體積,更進一步降低了付運成本。一個簡單實用的創意,就解決了多項難題,創意和創新的威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