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從事出版的朋友J吃飯喝茶,他說現在印刷出版業越來越難“找吃”,尤其是在本地搞中文雜誌,更是困難重重。他在考慮借助電腦網絡科技來減低成本。“現在省錢就是賺錢!”他語氣堅定地說。
原來這朋友找我吃飯是有目的的。他想用電腦網絡來減低日益增加的印刷出版成本,問我可行之道(實在不敢當,只是大家刺激一下腦筋而已)。深談之後發現,原來他的想法跟我多年來的想法不謀而合。
早在三四年前,我去新加坡出席列印界世界名牌hp的亞太區列印大會時,我問其中一位來自美國的印刷專家:“列印技術的發展,好像在鼓勵人們浪費更多紙張?”他當然否認,不過他的答案卻一語驚醒夢中人。他說:“列印技術持續發展的優勢是,列印的控制權從以前的發訊息人轉到個人手中(從印刷大厰轉移到個人),而且列印的成本也轉移到收件人(收訊息的人)手中。”
他舉例説明。以前商家需要印刷宣傳單,現在的商家可以製作電子宣傳單放在網站,需要的人會去下載然後自己列印出來看。這無形中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亂發傳單)。以前人們要買郵票、信封、信箋、筆墨才能寄信。現在用電郵(或網絡傳輸電子文檔),整封信(或刊物)的印刷和成本轉移到收信人手上,收件人要看信,需要自己列印出來。
按照專家的這個邏輯,出版雜誌書報也一樣行得通。現在,印一份報紙,如果廣告不足,發行量越高者,倒貼的錢越多。出版雜誌也一樣,要花錢印刷,拿去給代理商賣,還得付佣金給代理。如果銷路不好而退書,肯定虧本。即使招到訂戶,其實更慘,因爲要定期印刷出版,寄雜誌給訂戶。
現在的印刷出版,幾乎變成印多一本虧多一點。
如果善用電腦網絡科技,把雜誌做一份一模一樣電子版(如PDF版),放在網站,免費讓人下載。下載多一份,代表雜誌銷量增加一份。當然還是要印刷一些給書報攤賣,但是數量卻可減少,成本也隨之降低。讀者可以有兩種選擇:不想麻煩的就付錢買印刷本,自己列印就下載免費版。基本上,雜誌還是有讀者,只是廣告商是否接受和承認這些自己印刷的讀者與否。
從經濟角度來説,如果網絡電子版也收費,即得一個下載者,就淨賺一筆。譬如一年網絡訂閲費是RM36,一個讀者就能淨賺RM36。反觀印刷版若賣RM6一本,假設印刷成本扣掉RM3,還得扣除代理佣金假設RM1,實際只得RM2一本。如果是訂戶,要扣除郵寄費和包裝費假設RM0.50,實得也只不過RM2.50。
如果撇開其它細節不談,根據這樣簡單的計算,網絡版本賣得越多就越賺錢。
朋友說他的公司已經決定這樣做,效果和實際後果如何,還得拭目以待。或許,讀者們很快就會有免費的雜誌看了。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ROMA羅馬之旅:Day03=獨行之旅
從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出來,順著正面的Via della Conciliazione大路直走約10分鐘,就到了Castel Sant' Angelo古堡。 這是從Ponte Vittorio Emanuele II橋上看到的古堡(用軟件縫合)。在古堡前面那座橋,就是Ponte Sant' Angelo。這也是羅馬唯一的河,叫做Fiume Tevere。按照地圖顯示,羅馬至少有13座橋橫跨Fiume Tevere河,而且每座橋都各具特色,不過河水嘛……就沒有想像般清澈,但至少比我們這裡的清潔很多。
從東望向古堡,比較少建築物阻擋視線。古堡的入場費是5歐元。舊地重遊兩次都遇上細雨,我也沒心情進去觀賞了。在古堡外看看風景,拍拍照,就渡過Ponte Sant' Angelo橋往南部走了。
這是從Ponte Sant' Angelo橋上看古堡。橋墩上有十多個天使石像。我原想每個都拍下來看的,但是,天色實在難看,就不拍了。橋上還有一個婦女,俯跪在潮濕的地上討錢。我經過她身邊時,聽到她在低聲求乞,聲調有點哀怨,但卻不見遊客施捨。
走了大概10到15分鐘,就來到了Piazza Navona廣場。據説,這裡是古羅馬的運動場。長圓形的廣場,兩頭各有一座噴泉,中央的石柱則被圍起來維修。有點掃興。好像羅馬的每個景點都有維修工作進行,讓很多遊客失望。已經是不好玩的雨季了,還圍起來維修景物,真是叫我們這些“不知情”的遊客失望。
噴泉的石像,當然栩栩如生。廣場邊還有一座教堂,我就跟著其他遊客進去參觀,也順便避雨。
從Navona廣場的一條小巷往東走,不到3分鐘就到了萬神殿Pantheon。萬神殿前面的廣場不大,還圍滿了餐廳的餐桌。萬神殿很古舊,石墻都有些剝落了。單看外表,沒什麽看頭。當我擠進去後,才發現……
萬神殿前方後圓。圓廳頂部有個圓洞,裏面的照明就靠光從洞口射入。由於當天是萬聖節,圓廳的三分之一被圍了起來,擺了一些椅子,好像要進行儀式。這使裏面的遊客更加擁擠。我走得有點腳痛,就在裏面等到一張木椅有空位時,坐了下來慢慢欣賞。
我忘了萬神殿是哪個歷史名家設計和建造的,但,我肯定他一定是高手。對建築藝術有研究的人,一定很驚訝,古人怎能建造這樣連現代人也很難建的圓頂大樓。正巧下著細雨,才讓我發現了原來這個圓洞是開通沒有玻璃罩著的,細雨就飃了進來,落在大廳中央。如果下大雨,不知道雨水會流到哪裏?我沒有看到任何的溝渠或導水裝置。或許,羅馬從來不下大雨吧!
在萬神殿一邊,竟然看到了羅馬著名的木玩具店。原來著名的小木偶童話故事,發源地就是意大利的佛儸倫斯。這家成立于1936年的Bartolucci應該很出名,在意大利共有10家店,羅馬機場也有一家。不知道羅馬這家是不是總店?店門前,就擺放了一個會動的騎腳車小木偶,還有木制的摩哆車。店的一角展示了很多古舊的工匠工具,還有很多鼻子長長的小木偶,可惜價錢不菲。買不起小木偶,就買了一輛木制的小汽車和一些小紀念品。有點遺憾的是,店子裏賣的大部分都不是手工藝品了,而是機器製造的木牌鎖匙扣,真正手工製造的藝術品,不是很少,就是很貴。
這是羅馬市内唯一一家百貨公司對面的一根不知名的大石柱。柱子彫滿了圖像,盤旋而上。經過了幾次,好不容易才把整支石柱納入鏡頭,幾乎退到牆壁。
羅馬有兩座Colosseo競技場?非也!這是Teatro Marcello。不確定是什麽,因爲根本不想進去參觀。
其實這根本不算是島,只能說是河上的一塊小土地,“島”上只有幾座建築物,包括一座教堂。從橋的一端,幾乎就看到另一端了。既然羅馬有個全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爲何不能有世上最小的陸上小島?這個小島叫做Isola。
這是經過另一邊的Ponvte Cestio橋,望向島中心。過了這橋,好戲在後頭。
離開小島不到5分鐘,就有好戲上演。若跟羅馬其它的教堂比較,這座S. Maria in Cosmedin教堂實在很小。爲什麽那麽出名?因爲有一個大口。我發現到這裡排隊想放手進去“誠實之口”(Mouth of Truth)的大部分都是亞洲遊客。在我前面就有一團二十多人的韓國遊客,身後是日本遊客和中國遊客。爲什麽亞洲遊客那麽喜歡這個誠實之口?全因一部浪漫的古老黑白西片叫做“羅馬假期”。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ROMA羅馬之旅:食與住
在羅馬,食物的選擇不多,除非大把錢,不然來來去去不是各種口味的Pizza,就是各種類型各種口味的意大利面。西方的快餐店,在羅馬可能是“違禁品”。我只在Termini總站看過McDonald快餐店外,幾乎跑遍了羅馬市,都找不到一家我們這裡常見的快餐店。
在羅馬普通餐廳坐下來進餐,要收檯費,大概每人2歐元,而且還需加上大概15%的稅務。有些還另外收餐前麵包費,也是大概每人2歐元。後來,我在Monumento a Vittorio Emanuele II廣場附近看到一家中餐廳,用大大個中文字寫著“不收檯費、不收稅、不必訂位。”可惜離開我住的酒店太遠,不然我一定去試試。 整隊人之中,只有我吃過羅馬百年老店的冰淇淋。這家1880年開始賣冰淇淋的Palazzo Del Freddo只是離開Termini總站一個站。從Vittorio Emanuele地鐵站出來,往Via Principe Eugenio路走不到5分鐘就到了。互聯網上還說一出地鐵站就會看到有很多遊客排隊的就是了。可是,我卻經過它面前,也沒有發現這家“其貌不揚”的店子,就是著名的百年冰淇淋店。不但沒人在外面排隊,裏面也不多顧客。一杯3種口味任選的冰淇淋,只是1.90歐元。這家百年老店,最出名的就是其水果冰淇淋,幾乎適合用來做冰淇淋的水果口味都有。我隨便選了芒果和不知名的兩種巧克力口味。既然不趕時間,我就坐下來,慢慢品嘗。果然好味,雖然店子外面飃著細雨,而且大概十多二十度,我還是吃得津津有味。
在羅馬普通餐廳坐下來進餐,要收檯費,大概每人2歐元,而且還需加上大概15%的稅務。有些還另外收餐前麵包費,也是大概每人2歐元。後來,我在Monumento a Vittorio Emanuele II廣場附近看到一家中餐廳,用大大個中文字寫著“不收檯費、不收稅、不必訂位。”可惜離開我住的酒店太遠,不然我一定去試試。 整隊人之中,只有我吃過羅馬百年老店的冰淇淋。這家1880年開始賣冰淇淋的Palazzo Del Freddo只是離開Termini總站一個站。從Vittorio Emanuele地鐵站出來,往Via Principe Eugenio路走不到5分鐘就到了。互聯網上還說一出地鐵站就會看到有很多遊客排隊的就是了。可是,我卻經過它面前,也沒有發現這家“其貌不揚”的店子,就是著名的百年冰淇淋店。不但沒人在外面排隊,裏面也不多顧客。一杯3種口味任選的冰淇淋,只是1.90歐元。這家百年老店,最出名的就是其水果冰淇淋,幾乎適合用來做冰淇淋的水果口味都有。我隨便選了芒果和不知名的兩種巧克力口味。既然不趕時間,我就坐下來,慢慢品嘗。果然好味,雖然店子外面飃著細雨,而且大概十多二十度,我還是吃得津津有味。
據説,意大利人非常喜歡吃冰淇淋,但我不知道原因。一家店,如果只是賣冰淇淋就能賣了百多年,必有原因。或許,僅僅“好吃”,就已經足夠了,根本不必其它長篇大論的理由。
店子其中一個玻璃櫃檯,展示了一些五顔六色、奇形怪狀的冰淇淋蛋糕。互聯網上說,羅馬最好吃的冰淇淋叫做Gelato。其實,後來隊友在意大利的朋友告訴他,意大利語Gelato就是冰淇淋的意思,難怪那天我在餐廳指名要Gelato 冰淇淋,竟然來的是一杯普通的巧克力冰淇淋,而且是5歐元一杯(才一球而已)!那應該是我吃過最貴的巧克力冰淇淋了!
我在羅馬的最後晚餐:意大利Pizza,大概8歐元,有點太咸了。這家意大利餐廳,沒有收檯費,也沒收稅,更沒有餐前麵包費,不過,女侍者卻算錯了錢,差點多要了我們十多歐元,幸好我們4人當時是AA制各付各的,加起來不對數,才發現的。不知道,這是故意的,還是意大利人不太懂心算?
這是羅馬市路邊印度人攤檔買的魚肉麵包,3.50歐元一個。超大的,魚肉片又厚又大(大概8寸長三寸寬半寸厚),那個印度攤主,幫我弄熱,還問要不要加辣椒醬。之前,我也跟同樣的意大利人攤檔買過一個一樣的雞肉麵包,不但沒有標示價格,還隨便向我要5歐元,分明是見我遊客就“殺”我一刀,因爲當時我身邊有一位意大利美女買東西,那個意大利老闆卻先做我生意。因此,後來我學乖了,向印度人檔主買食物更划算。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ROMA羅馬之旅:Day02+Day3=Basilica S. Pietro聖彼得大教堂
在羅馬的第二天,從梵蒂岡博物館走馬看花出來後,當然一定是去就在旁邊的世界最大的聖彼得教堂(我搞不懂天主教或基督教,所以一律叫做教堂)。 世上目前還沒有任何一款相機的廣角鏡,能把整座教堂納入單一畫面內(除非是鳥瞰圖),所以我也只好用軟件來縫接照片。儘管如此,這些照片所呈現的效果,還不及人在現場那種震撼的百分之一。這教堂,實在大!!第一次到達時,天又不作美,只好在廣場隨便逛逛,拍些照片。
第三天正巧是萬聖節。隊友之一去意大利另一旅遊勝地找朋友了,那兄妹倆又要自由行,難得我可以當獨行俠,當然早起吃了早餐,立刻搭地鐵去重游梵蒂岡。不過,卻不是再排隊進去博物館,而是直接去聖彼得大教堂排隊參觀。這是經過保安檢查後,在教堂大門前拍的(當然又是軟件縫接圖)。由於當天是萬聖節,所以教堂前的廣場,排滿了椅子。後來,那兄妹倆說,萬聖節當天,梵蒂岡博物館關閉。
這是前一天(即羅馬之旅第二天拍的),我們就看到教堂前的椅子了。密密麻麻的多得很。我不知道萬聖節是慶祝什麽,不過,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宗教大節日,因爲後來我到其它廣場參觀,都看到有些圍起來的地方排滿了椅子。
把相機放在地上,看看不同的角度。羅馬留給我的衆多印象中,細雨和地上的石塊以及建築的宏偉,肯定畢生難忘。
我參觀完聖彼得大教堂,要離開前還不到早上10點。可能中午或下午或晚上會有些儀式進行,但我畢竟不是教徒,也沒想過要三次重游同一地方,所以就放慢腳步,有點依依不捨地離開了。
這是在大教堂右邊,經過保安檢查,進入大教堂前,看到了難得一見的梵蒂岡守衛。其實,在大教堂的出口,也有兩位英俊高大的守衛,不過,因爲下雨他們都穿著灰色的雨衣,只能看到色彩鮮豔的褲腳。據説,這套制服已經500多年了,而且還是著名的米開朗其羅設計的。(有待確認。)
來到教堂大門前,看到又有人排隊。看看時間,不到9點,反正不趕時間,我就跟著遊客排隊。旁門開了,我跟著大家魚貫而入,走到右邊去,再排隊。原來我們是排隊去參觀地下墓地(Cupola)。據説,教堂的地下墓地,只有特別大日子才開放的,沒想到我誤打誤撞,就排在前面的第一批,實在難得。我身後排了幾位年輕的中國女遊客,聽她們說是特別提早來排隊參觀的。不過,萬聖節第二天去參觀大教堂的兄妹倆說,他們也有參觀地下墓地。或許,梵蒂岡大發慈悲,已經開放了地下墓地,不讓全世界的遊客失望?
地下墓地,好像存放了教堂歷任教主(或主教?)的棺墓,數量有十多二十個。我看到有些寫著13XX年的,應該還有更古遠的。不過,全部不是密封的石棺,就是只看到墓碑的小間隔。來到最近過世的主教墓碑,還有很多人靜靜站著悼念。有些教徒還獻上鮮花。有一位好像來自非洲的(膚色較深)女教徒,還詢問看管人員,是否可以獻上她手中緊握的信。我看見她臉色有些激動,眼中還泛著淚光……看管人點頭答應,她開心笑著,獻上手中的白色信件,放在地上的墓碑前。
我開始以爲要尊敬人家的宗教聖地,而不敢拍照,沒想到卻有人大拍特拍,還用閃光燈閃個不停。我心想難得來到,應該拍照紀念紀念,立刻拿出小相機拍照,不過,卻沒用閃光燈,結果,有些照片因地下室光線不足而顯得模糊。在出口前,我們還看見有個地下梯級。去羅馬之前,聼一位同行說,她以前旅遊時,曾經參觀過,好像還有地下古老的棺墓,但是卻被玻璃間隔起來,通往地下室的門也上鎖了。 在地下墓地,逗留了不到半小時,就從教堂後面的右邊出來了。這時,千萬別往前走出圍欄去廣場,因爲那是出口,出去想再進教堂,又得重新排隊檢查。我自然轉進教堂。一進去,我才知道,這“世界最大教堂”的美譽絕對沒有誇獎!教堂真的很大、很大!!這是我看見被玻璃圍起來的“哀悼基督”,應該是正版的,不然不會圍起來,不讓遊客親近。
可能當天是萬聖節,教堂裏面很多部分都被間隔起來做禱告。我不是教徒,不能進入被西裝革履的看管人說“For Prayer Only”的地方,只好到處逛。不過,這次沒有隊友催我,我還是走馬看花,因爲裏面太多東西看,也有很多主教的棺墓,讓教徒瞻仰或哀悼的。譬如這個就寫著:Chapel of St. Sebastian.
可能當天是萬聖節,教堂裏面很多部分都被間隔起來做禱告。我不是教徒,不能進入被西裝革履的看管人說“For Prayer Only”的地方,只好到處逛。不過,這次沒有隊友催我,我還是走馬看花,因爲裏面太多東西看,也有很多主教的棺墓,讓教徒瞻仰或哀悼的。譬如這個就寫著:Chapel of St. Sebastian.
At The Centre:
Altar: Underneath the bronze gilt urn contains the remains of Blessed Pope Innocent XI (1676-1689) ..........(接下去還有左右和Cupola的簡介,我不知道指的是哪些)我不知道簡介中所指的remains是不是“遺體”。或許是真的吧?教堂裏面就有很多這樣的棺墓,有些看得見“遺體”的,有些是密封的棺墓,有些好像只有墓碑。
Altar of St. Jerome
Altar
Underneath a crystal urn, placed here in 2001, contains the remains of (XXXX有個字看不清楚) Pope John XXIII (1958-1963) ..........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ROMA羅馬之旅:Day02:Musei Vaticani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Vatican)其實是世上最小的國家。她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其網址的結尾是 .va。這就是梵蒂岡的網站,你們可以慢慢去了解她,而我對她的了解,也非常片面,只有兩樣東西,我知道是梵蒂岡的:梵蒂岡博物館和聖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也叫做The Holly See。坦白說,我都不知道她的國界在哪,因爲從羅馬進出梵蒂岡,就好像到另一條街一樣簡單,不必國際護照,也無須簽證,更無人過問。
我跟隊友從Colosseo出來後,就到競技場對面的Colosseo地鐵站,各自買了一張1歐元,能無次數乘搭地鐵75分鐘的BIT票,取道Linea B(B路線。羅馬市地鐵分成藍色的Linea B和紅色的Linea A路線,大部分古跡和旅遊景點都遍佈在紅色的A路線數個站附近,所以以地鐵游羅馬,最方便),從Colosseo站往總站Termini方向,經過Cavour站,就到了總站,下車換Linea B往西部終站Battistini方向,經過Repubblica站、Barberini站、Spagna站、Flaminio站、Lepanto站,然後在Ottaviano站下車。(據隊友説,他手上的那本他友人推薦的臺灣MorokMook羅馬游指南雜誌,這個站名少了一個T字) 我們從Ottaviano站出來,往南走向梵蒂岡。大概3~5分鐘,就看到梵蒂岡高高的城牆邊,排了長長的隊伍。當時才早上11點多,是萬聖節的前2天。隊友說要看看路邊攤檔賣的靴,讓我先冒雨去排隊。
其實,那根本就不是整齊的排隊,只是各國遊客們,左邊靠著圍牆,排在路墩上。由於開始部分的路墩較寬,可容納4~5人,就4人排成4條長龍。我開始還搞不清楚怎麽一回事,只好跟著大家的後面慢慢前進。後來看到不斷有遊客越過我們右邊從公路趕到前方。我也不敢離隊。這樣排著怪隊伍,也沒有任何執法人員管,遊客們也搞不清楚,都滿臉狐疑的。
我跟隊友從Colosseo出來後,就到競技場對面的Colosseo地鐵站,各自買了一張1歐元,能無次數乘搭地鐵75分鐘的BIT票,取道Linea B(B路線。羅馬市地鐵分成藍色的Linea B和紅色的Linea A路線,大部分古跡和旅遊景點都遍佈在紅色的A路線數個站附近,所以以地鐵游羅馬,最方便),從Colosseo站往總站Termini方向,經過Cavour站,就到了總站,下車換Linea B往西部終站Battistini方向,經過Repubblica站、Barberini站、Spagna站、Flaminio站、Lepanto站,然後在Ottaviano站下車。(據隊友説,他手上的那本他友人推薦的臺灣
其實,那根本就不是整齊的排隊,只是各國遊客們,左邊靠著圍牆,排在路墩上。由於開始部分的路墩較寬,可容納4~5人,就4人排成4條長龍。我開始還搞不清楚怎麽一回事,只好跟著大家的後面慢慢前進。後來看到不斷有遊客越過我們右邊從公路趕到前方。我也不敢離隊。這樣排著怪隊伍,也沒有任何執法人員管,遊客們也搞不清楚,都滿臉狐疑的。
兩三分鐘後,隊友來了,就插隊到我身邊來。他看到很多遊客超前,就離隊到公路上去看看,結果回來我身邊時,被一名外國女遊客,用英語責駡他插隊。隊友無奈地向她解釋。這麽多遊客插隊她偏偏選上我的隊友責駡,我暗想,可能我和隊友被人誤會為不懂禮節的中國人了。(我沒有侮辱中國人的意思,但這卻是唯一的可能,因爲隊裏我只看到我跟隊友是華人,我們還用中文交談。)唉!真是無辜。
冒雨排隊,還要受氣,真是不爽。幸好我們前面有隊5~6人的美國遊客隊(我猜是美國,因爲……),由一位口操標準美式英語的美麗女導遊帶隊。這位女導遊,用流利好聽的標準美式英語,向她的團友解釋梵蒂岡博物館的一些資料。我排隊排得無聊,就在後面傾聽,順便還偷拍了美女導遊的照片。
唉喲!在高高的城牆下冒雨排隊,實在不好受呀!後來排了大概45分鐘,約11點45分,才進入博物館。進去了還得排隊買票,經過保安掃描檢查,才乘著斜斜的電梯上樓。Musei Vaticani(梵蒂岡博物館)的入場票價是13歐元,只能入場一次,不能在當天重復使用。
梵蒂岡博物館主要分成兩層,共有數個展覽館。我雖和隊友一樣對西方藝術和宗教沒興趣,但他卻一直趕我跟他一起走馬看花。在博物館呆不到兩小時,就離開了。很多藝術品,都只是隨便拍照,也沒細看作品介紹。後來從在裏面呆了整天的安娜兄妹得知(加上後來回國後上網查)我們只看了小部分,遺漏了很多重要的東西。雖然後來我舊地重遊,不過,只去聖彼得大教堂,卻從未想過再排隊花錢,再進去梵蒂岡博物館。這點,就是我今次羅馬游的唯一小小遺憾。如果許願有靈,以後能再到羅馬旅遊,我一定要呆在梵蒂岡博物館內,全部東西看個清楚。
這就是著名的Michelangelo Bounaroti于1498年(後來找資料才知道的)創作的“哀悼基督”(The Mourning of Christ)作品。雖然中國百度百科網站的資料指,這作品目前放在聖彼得大教堂內,但是,我卻在梵蒂岡其中一個全部收藏圖畫的展覽館前面見到了,而且還觸手可得。難道這是複製品?不可能吧?(唉!這就是走馬看花的後果,什麽都搞不清楚。)後來我查看我在聖彼得大教堂內拍的照片,才發現裏面的確有這個作品(而且我還從較遠的距離,拍了兩張照片,因爲被玻璃圍起來了。)。
看來,這非常可能就是技術高超的複製品了。難怪那麽隨便置放在展覽館前面,讓人觸手即可踫到。也有人說Michelangelo前後共創作了兩個同樣的“哀悼基督”雕塑品,不知道真假。誰今後有機會去梵蒂岡博物館和聖彼得大教堂,一定要解開這個謎!或者哪位歷史或藝術高手,可以解惑?
不知道哪位畫家的作品,被玻璃(好像是透明塑膠)封起來的。
這是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壁畫。不過,安娜卻説原畫還有一張比較小的。我比較相信她,因爲後來在回程的飛機上,她是拿住一本西方畫本在看。說起來,我對這“最後的晚餐”印象非常深刻,因爲小學時,不知道爲什麽我超喜歡畫畫。有次(應該是3年級吧?),念到有關達文西的文章,裏面提到“最後的晚餐”這名畫。我這個當年的小呆瓜,竟然在練習簿上,自己憑空想象,畫了一幅現代版的“最後的晚餐”,然後還交給級任老師。天呀!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好笑。我不知道,老師有什麽感想。可是,見到真跡時,我卻沒時間好好欣賞,有點可惜。以後有機會再到梵蒂岡博物館,一定要呆一天,還要看完全部歷史才去。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