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跨境電商毀滅零售商?

地球是圓的,世界卻是平的,互聯網世界更是一線通。別以為你可以躲在井底賣你的“辣死你媽”,就可以代代平安;無孔不入的互聯網加上物流運輸全球一體化,很快就使你袋袋“清光”!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很多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已減少光顧本地零售店,也盡量不在本地消費而上網網購外國貨,這除了節省還可免付GST消費稅。

2013年中國淘寶公佈過馬來西亞註冊用戶人數超過21萬。若以每年雙位數增長的保守估計,今年大概達30萬人。假設,每個用戶每年花100令吉在淘寶網購,一年就有3000萬令吉外匯流失。數千萬甚至上億令吉,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並非大數目,不過,對於一個剛起步的本地電商市場來說,卻是一筆大數目,況且,這還不包括GST。再看看國內的數據。去年正式開張營業的本地電商市場11Street.my,一年之內就招攬到1萬3000千多個賣家,該公司的投資也從原定的3500萬令吉增加至6000多萬令吉。

目前,跨國網購還有一些物流及稅務限制,以致本地消費者還得依賴壟斷式的進口服務,譬如貴重物品、家電、高科技產品、地緣式產品等。隨著世界經濟局勢的改變,各種限制將逐漸消除。近年來,互聯網上出現的代購業及集運服務業,已解決部分貨物不賣出國及運輸費高昂的問題。倘若各地政府更開放市場(譬如簽約加入了某跨國經濟組織),消除了稅務和貨運限制(包括消除保護主義),國內的物流系統又獲得更大改善,或許,不久後,我們就可以以便宜的價錢,駕駛嶄新的日本豪華車、穿歐美名牌服裝、吃澳洲海鮮和歐洲水果、喝法國名牌紅酒……同樣的,我們的萬果之王和果后及本地水果、可可飲料、巧克力、炸魚餅、沙爹、燕窩……還有草藥、藤製品、手工藝品等,也可以直接賣到全世界。

電商市場是開放及公平競爭的市場,你可以買外國貨,當然本地產品也可以賣到外國去。問題是本地零售商和國產的商品,有沒有競爭能力跟外國貨搶市?筆者就曾經從淘寶買了10條網絡電纜,加上最貴的直運費(接近物價的40%),也比跟本地電商網購同樣的商品來得便宜數十令吉。如果本地電商(包括實體零售商)只會轉賣從淘寶或阿里巴巴網購的商品賺差價,遲早就被國際出口電商淘汰出局!

本地零售商唯一的出路,不能再靠內需,也不是比價錢,而是要從一直以來的Trader(貿易商)和中介人,轉型到生產本身的創意產品及打造自己的品牌,最終創造及擁有各自的知識產權。事實上,關心國家發展和經濟趨勢的IT人,早在十多年前全世界去中國建工廠時,已經呼籲本地中小型企業轉型到ODM(原創設計製造商),只是大家當時沒有Feel到大禍臨頭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你留言。我看到就會立刻回應。